新闻聚焦
近日,经复旦大学“小米青年学者”项目评审委员会评选,学校审议通过,第三批“小米青年学者”公布(全校仅4人),我系青年研究员陈鹏程入选,为我系教师首次获此殊荣。
复旦大学“小米青年学者”项目于2022年3月设立,项目用于支持复旦大学部分理科、工科以及以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发展为目的的前沿交叉学科领域中成绩突出且具有创新潜力的青年教师,鼓励他们潜心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既是对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领域所取得的突出成果的肯定,也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助一臂之力。
陈鹏程
陈鹏程研究员主要从事微观尺度多元材料体系的基础科学和应用转化研究。研究成果开创了纳米材料领域新方向,入选2022年IUPAC化学领域十大新兴技术(纳米粒子巨型数据库)。近年来,陈鹏程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Science、Nat. Nanotechnol.、J. Am. Chem. Soc.、Nano Lett.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入选国家和上海市青年人才计划;获得《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Kavli Heising-Simons青年研究员奖、美国化学会无机化学青年科学家奖、John E. Hilliard学者奖、国际纳米技术中心杰出研究员奖等荣誉;获授权美国发明专利三项。
利用扫描探针技术定点制备多元纳米粒子
陈鹏程团队基于扫描探针技术和纳米反应器合成策略,建立起高效、普适的多元纳米粒子合成方法,实现了二元至多元纳米粒子的系统性制备和研究。团队通过扫描探针纳米印刷技术制备纳米液滴反应器,利用反应器的空间限域作用,将具备复杂相容性关系的多种元素束缚在极小尺度范围内形成多元纳米粒子。以金、银、铜、钴、镍五元体系为模型,成功合成了由这五种金属组成的所有组合方式的纳米粒子,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多元纳米粒子的数据库式制备和组合研究。
多元纳米粒子数据库的构建和应用
通过对多元纳米体系的系统性探索,阐明了微观尺度多元体系中不同元素合金化和相分离的过程,并提出了相界面构筑的一系列指导准则,在单个纳米粒子中成功实现一至六种热力学稳定相界面的构筑。不仅拓宽了学界对于多元体系在微观尺度下热力学行为的认知,还为具有复杂合金-分相结构的纳米材料的创制提供了指导。此外,将扫描探针制备技术和探针阵列相结合,可以进一步实现多元纳米材料数据库的全方位搭建,为纳米材料基因组学的研究提供了理想平台,有望成为功能性纳米材料高通量筛选的新一代变革性技术。
图文:陈鹏程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