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今年以来,我系高水平论文不断,先后在材料、化学、物理一级学科的顶尖学术期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无论是高水平文章的数量还是质量均实现了历史突破。据不完全统计,以材料系作第一单位发表顶尖学术论文如下:
1. 梅永丰课题组首次综述了卷曲微纳引擎研究的最新进展,并探讨和展望了该研究在微纳机器人学和药物输送领域的应用可能性,相关工作发表在Chem. Soc. Rev., 2011, 40, 2109-2119 (IF=20.086)上;
2. 方晓生、武利民教授课题组首次全面评述了低维硫化锌纳米结构的可控生长、新颖物性和潜在应用,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讨论和展望,相关工作发表在Prog. Mater. Sci., 2011, 56, 175-287 (IF=15.769)上;
3. 余学斌教授课题组报道了一种新型的储氢材料六氨硼氢化铝,开发了安全、简单,适用大规模生产的合成工艺。该材料显示了优越的放氢特性,在低于150℃下的放氢量超过10%,进一步解决其可逆问题后,该材料将是燃料电池汽车供氢源的理想储氢介质,相关工作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 2011, 50 (5):1087-1091 (IF=11.829)上;
4. 余学斌教授课题组使用双阳离子全面调节硼氢化物氨化物的放氢特性,解析了首个双阳离子硼氢化物氨化物的结构,该化合物实现了120℃内可控释放10wt%的纯氢,达到了理想固态储氢材料的放氢标准。该研究不但开发了一种高容量储氢材料,同时也开拓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相关工作发表在J. Am. Chem. Soc., 2011, 133. 4690-4693 (IF=8.58)上;
5. 方晓生、武利民教授课题组不仅对近年来新兴发展的硫化锌纳米结构阵列,给予了全面的讨论和综述,而且对其未来在环境和能源上的应用,给予了详细的展望,相关工作发表在Adv. Mater., 2011, 23, 585-598 (IF=8.379)上;
6. 武利民、方晓生教授课题组开发了一种新型“液-液”界面自组装法来构筑NiCo2O4 薄膜纳米光电器件,该器件具有优异的灵敏度,超快的反应速率,很好的稳定性,为低成本、高性能纳米器件的制作开辟了全新的途径,相关成果发表在Adv. Mater., 2011, 23, 1988-1992 (IF=8.379)上;
7. 胡新华教授课题组发现了水波在共振器阵列中传播时的一种低频共振禁带。这种共振禁带可以用一个有趣的负重力来解释。该工作提出了阻挡水波(如海啸)的一个新机制,并在海浪能发电(共振器为其核心部件)方面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相关工作发表在Phys. Rew. Lett. 2011, 106 (17): 174501(IF=7.328)上;
8. 方晓生教授课题组利用极细的SnO2纳米线,构筑了新型SnO2纳米线光电器件,该器件对于紫外光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并具有超高的量子效率。在此基础上得到了纳米线尺寸、结构与器件光电性能之间的关联性,相关成果发表在Small. 2011, 7, 1012-1017 (IF=6.171)上;
9. 杨振国教授课题组关于直接写方式构筑柔性电子用纸基传导图形的研究成果,发表在J. Mater. Chem., 2011, 21, 5938-5943 (IF=4.795)上;
10. 车仁超教授课题组利用牺牲模板法制备多级结构和形状诱导的微波吸收特性调控,合成了金纳米针/氧化铜纳米晶体组装而成的微米量级的立方体多级结构,相关工作发表在J. Mater. Chem., 2011, 21, 3960-3965 (IF=4.795)上;
11. 武利民教授课题组通过亲水疏水的聚合物乳胶粒子设计及其胶体自组装,成功制备了具有溶剂响应性的聚合物晶体膜,相关成果发表在J. Mater. Chem., 2011, 21, 687-692 (IF=4.795)上;
12. 武利民、周树学教授课题组聚合物与纳米粒子的相互作用,成功实现了大面积超疏水涂层的制备,为实现其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相关工作发表在J. Mater. Chem., 2011, 21, 6161-6164 (IF=4.795) 上;
13. 余学斌教授课题组发现并深入研究了硼氢化物与硼氮化学储氢材料的协同放氢作用,开发了一系列新型复合储氢材料体系,并提出了储氢协同效应理论,相关工作发表在J. Mater. Chem., 2011, 50, 1087-1091(IF=4.795) 上.
高水平论文的突破与我系近年来大力引进有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有重要关系,今后,将进一步为高水平青年人才创造条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大幅度提高我系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