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系梅永丰课题组柔性薄膜组装集成芯片传感器成果在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
发布时间:2020-05-06        浏览次数:602

硅芯片是当代信息技术的核心,当前正向“深度摩尔”(More Moore)和“超越摩尔”(More than Moore)两个方向发展。物联网(IoT)应用是“超越摩尔”技术路线中相当重要的一环,需要数量巨大的集成电路芯片来分析处理来自外部传感器件的海量信号。目前分立设计的传感信号采集器件和信号处理单元整体上带来更大的功耗并占据更大的空间,由此,复旦大学梅永丰课题组提出了将信号检测和分析功能集成于同一个芯片器件中的全新概念。作为演示,研究团队将单晶硅薄膜柔性光电晶体管与智能薄膜材料相结合和组装,构造了对不同环境变量进行检测和分析的柔性硅芯片传感器及其系统。这一思路具有优异的可扩展性,并与当前集成电路先进制造工艺相兼容。5月2日,相关研究结果以“Silicon Nanomembrane Phototransistor Flipped with Multifunctional Sensors towards Smart Digital Dust” 为题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论文主要由李恭谨博士,博士研究生马喆和尤淳瑜合作完成,该工作得到韩国延世大学Taeyoon Lee教授和中科院微系统所狄增峰研究员的大力支持。

图1:(A) 器件主要功能层示意图;(B) 贴附于曲面上的柔性传感器件阵列;(C) 智能传感器件功能区的光学显微照片;(D)用于湿度传感的集成系统构造图;(E) 氢气通入前后参比器件与检测器件的电流变化,红色为参比电流,蓝色为检测电流。

为实现多种探测功能的集成,研究团队从器件的传感机理入手,智能材料在环境刺激中可以发生折射率、色、晶体结构等方面的光学性质变化,但一般需要光谱设备或比色卡才能进行比对。而翻转的硅薄膜光电晶体管由于没有栅极金属阻挡功能区域的光信号吸收,可以获得更容易获得高灵敏的传感特性。利用这一点将多种智能薄膜材料贴合在器件功能区,智能材料内部物理性质变化引起了微小光学性能改变,从而表现在输出的光电流上,因此可以在同一个芯片上实现对多种不同信号的同时检测。图1A展示了传感器件典型的功能层结构,顶层的智能薄膜材料对环境刺激发生响应,进而改变下方硅单晶薄膜光电晶体管的输出信号。具有2微米厚的热氧化二氧化硅层则作为光电晶体管的封装,对下方器件进行保护。硅薄膜光电晶体管完全由晶圆级先进集成电路工艺方法制备而成,结合了传统硅基光电子器件的高性能和硅纳米薄膜超薄厚度下的优良柔性。图1B是贴附于半径仅为2毫米直径玻璃管上的柔性器件阵列,表现出良好的弯曲性能。图1C是单个器件功能区域的特写,在蓝色虚框部分集成不同智能材料即可实现对不同环境信号的检测。图1D是具有完备传感与数据处理功能的柔性系统合成图,包括传感与参比器件、逻辑与存储单元、信号放大器和电源。利用该系统实现了对环境中湿度的实时、快速检测,演示的信号为依次减小的三个湿度脉冲。整个过程中直接对环境变化做出响应的信号,即参比器件与传感器件输出电流随时间的变化如图1E中所示。当环境发生变化(图中是通入氢气时),传感器件的输出电流大幅增加,而参比电流保持平稳,再利用差分电路处理,即可给出所检测的环境参数的值。

研究团队开发了将智能材料与光电传感结合的新颖传感机制,并将传感模块与后续信号处理等模块集成在一起,展示了在气体浓度、湿度、温度等多种环境参数检测方面的能力,已经初步具备了未来的智能数字灰尘的雏形。该策略也可以应用于其他的数字传感系统,在后摩尔时代中将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文章信息:

GJ Li#, Z Ma#, CY You#, GS Huang, EM Song, RB Pan, H Zhu, JQ Xin, BR Xu, T Lee, ZH An, ZF Di, YF Mei*, Silicon nanomembrane phototransistor flipped with multifunctional sensors towards smart digital dust, Science Advances, 2020, 6: eaaz6511.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126/sciadv.aaz6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