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活动
材料科学系2003级党支部学习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记录
发布时间:2011-11-24        浏览次数:103

讨论会时间:2006.11.7
地点:材料一楼三楼大会议室
参加人员:陆海纬、张滨海、温涛、刘小宇、曹轶、卢帆、纪丽娜、艾鑫、瞿玮、谢琳、周波、朱蕾、严爱明、贾宗珏、韩冬、龚嶷、王中重、张烨、钟尚宏、孙鹏、张晓燕、刘亚楠、钟晓炜
请假人员:周波(临时事假)


讨论会摘要记录:
(本次讨论会由支部副书记张滨海主持)
1. 由支部书记作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动员; 
2. 组织支部成员观看中共中央党校的张希贤教授做的《贫与富的和谐》的视频讲座; 
3. 支部成员就视频内容及平时学习进行讨论(部分同学的讨论内容摘要如下);

严爱明: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个要求涵盖了很多方面,要在比较坚实的经济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全面实现。从当前来说,党中央正在切实地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各种利益问题,如:扩大就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发展教育,解决教育不公问题,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等。这些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有经济作基础,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所以说现代化建设,发展经济,这是我们解决国际问题、国内问题的最主要的条件。当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主要的条件。


龚嶷:在这次六中全会的公报中,我最为关注的应该是“建立起良好的诚信机制”这一条。在现实社会中,不讲诚信的现象十分高发与泛化,已濒临社会信用危机。相信在座的每个人都有体会。在经济生活中不诚信现象最为突出,无论产品信用、商业信用,还是金融信用等,皆有种种恶劣的表现。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敬业精神与诚实劳动不再是大家的崇高追求,说老实话、做老实人、办老实事成了公认的吃力不讨好,还有假文凭、假证件、假新闻等等。我觉得,诚信的缺失,其根本是信念的缺失。现在有的信钱,有的人信神、信鬼,有的人信宗教,有的人信关系,有的人信西方民主,却没有多少人真正的信马列主义了。最近我看到一篇报道,《环球时报》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一些专家、资深媒体工作者共同筛选的对中国近现代发展影响最大的50名外国人,结果提倡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的卢梭排第一,马克思被排在第七。从这个排名中可以看出,很大一部分专家学者己不认可马克思主义了。在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后,这次会议肯定会空前重视如何全面建设诚信社会的问题和信仰问题。


谢琳: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并且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全面部署。社会和谐,是人类共同的美好理想。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之上下求索,走过了不平凡的奋斗历程。六中全会提出的和谐社会建设目标。作为当今的大学生党员,我们应该在学习生活中积极贯彻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纪丽娜: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战略任务提出,具有全局性和前瞻性,是我们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历史性跨越,表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从认识和理论层面推进到实践层面。


       这次的讲课视频传达了构建和谐社会所要解决的四个问题:贫与富的和谐;官与民的和谐;城市和乡村的和谐;人与自然和环境的和谐问题。这个讲座让我们学生党员对于全会的精神有了总体性的了解,明确了现阶段构建和谐社会所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周波:这次会议应该是进一步明确了“中国要怎样发展和谐社会”这个重大问题。我们作为学生,既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又要从实际出发,在详细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各方面工作中,找到能结合自己本专业学习的方面,积极而又扎实地学习和工作。

朱蕾:这个视频的观看,更让我对我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有了深入的了解。现阶段,我们的市场经济已经得到飞速发展,随之也带来了不少问题,贫富差距日益显著就是目前最迫切要解决的。在现阶段,我觉得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侧重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启动了市场机制。在制度规范管理下,有市场,就有竞争,社会就有活力。相对而言,我国目前注重公平的再分配调节尚未完善,地方政府没有适时地提供有效的公共产品与制订合适的公共政策,使一些城乡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但是我认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机制过程中,不能因为政府对收入分配调节职能不到位而限制市场的发育,相反,在充分发育市场经济基础上,把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贾宗珏:刚才的视频部分地方听得不是很清楚,但之前看过了一些资料,结合刚才的讲座,谈一下感触。
这次决定中,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表明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新境界。
讲座中提到的关于贫与富的和谐,先富与后富的和谐的问题,我个人理解,邓小平同志的“让一小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观点的确很有建设性,也的确带动了中国的经济,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中国其实还只是泡沫经济,那些所谓的GDP多少多少也只是一些很虚的数字而已,所以很多先富起来的人也就越来越富,有钱的人也就越来越有钱有权,而穷的人则越来越穷,中国的贫与富问题究竟如何才能得以解决呢?是不是需要改进现有的经济体制呢?先富的人有是否能带动剩余的人其实也就是大部分的人一起富起来呢?我想我的疑惑可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实践和对中国现有经济体制的改革才能慢慢地解决这个问题,达到真正的和谐吧。

孙鹏:张教授刚才指出了,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解决的第一个问题便是:“贫与富的和谐问题”。对此我谈一下自己的理解。

       贫与富的对比差异,是会一直存在的,问题在于社会及个人对于这种差异的理解与承受能力。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贫富差异所导致的社会问题很小,我觉得有2个原因。1、大家都很穷,相互贫富差异很小。2、虽然穷人在经济生活上不如富人,但在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等精神层面却比富人优越。即,穷与富之间还是存在一种平衡。而今天,一方面,社会贫富差异急剧拉大,以前的那种认为不管努力与否大家都该平均的观念还有残余,所以导致短时间内社会心理不平衡。另一方面,过去所存在的对经济生活贫富差异起平衡作用的政治精神等力量,在今天也逐渐消失。在整个占主导的富人的文化里,穷人找不到身为穷人的坦然与自信,穷人彻底的落到了社会的最底层。而当不可能所有最底层的人都可以经过积极的奋斗而变富,且上述的两条社会心理的平衡力都消失时,贫富矛盾自然就不可调和。

       所以,我认为,要解决当下的贫富和谐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建立规范公平的竞争体系,完善法制,赋予公民真正意义上的权力公平。这样才有利于大众承认贫富差异的客观性与合理性,有利于建立一个健康的社会贫富心理。

二、建立“穷人精神文化”,即建立“人穷志不穷”或“安贫乐道”等的平和的穷人精神家园。强化穷人所拥有的、金钱社会所缺失的纯朴、诚信等道德教育宣传,弱化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使穷人虽然在经济生活上不宽裕,可依然有足够的自信与自尊。

以上是我的一点粗浅的想法,愿意与感兴趣的同志交流。


支部总结:
限于记录篇幅,还有其他同学的看法没有列出。通过这次热烈的讨论,支部很高兴地看到,同志们对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议和精神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并且开始努力以自己未来的方向出发,找到与会议精神相统一的结合点,不懈努力,在学习、工作中认真贯彻好、落实好全会精神,为共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