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风采o
毕业生风采|高润华:工学者,巧心,劳力,造器物
发布时间:2020-06-29        浏览次数:3545

高润华,大学四年总绩点全系第3,本科期间获复旦大学三星奖学金、复旦大学优秀学生等荣誉,并于今年推荐为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在社会实践方面带领团队完成的“探索垃圾分类的城市、城镇和农村模式”实践项目获评复旦大学十大优秀形政课题。在科研方面,从事锂离子电池和锂硫电池相关的科研工作,以一作身份发表了一篇SCI论文,申请了一项专利,负责的曦源项目顺利结项,毕业后将赴清华大学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攻读新能源方向的硕士学位。

个人访谈/经验分享

1、在材料科学系最深的感悟是什么?

借用之前看到的一篇毕业论文致谢部分以表感悟——“工学者,巧心,劳力,造器物”。

2、觉得材料人应传承的精神是什么?

作为一名材料人,最应当传承的就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科研工作具有“于细节处见惊雷”的特点,只有像工匠一样严谨、专注、把控细节,才能达到优化材料性能,使之满足时代发展需求的目的。也正是在工匠精神的引导下,材料系才能在研究作为大国之芯的集成电路芯片,开发新一代能源存储系统以及为国防科工设计先进的复合材料等方面做出诸多的贡献。

3、如何确定新能源作为研究方向的?这个方向与常规的材料物理方向的交集是什么?

开始进入新能源研究领域算是一个巧合。课题组导师宋云老师在大二的时候给我们上过数字电路课程,当时我觉得老师讲课条理清晰,逻辑分明,因此当宋老师要招募学生做曦源项目时我就和老师取得了联系,表明了加入课题组的意愿,而先进储能器件是宋老师课题组的研究重点,在这种情况下,我也就自然而然地开始接触新能源这个研究方向。在研究过程中,我体会到,在当前能源危机和气候变化的时代背景之下,发展如二次电池这样的新一代储能器件是大势所趋,未来的电池系统不仅会继续在手机等便携式移动电子设备上发光发热,更会在车载动力系统等高功率器件上取代传统能源。要想推广二次电池的应用范围,就必须想方设法扩大其容量,增进其安全性,延长其循环寿命,而这正是新能源研究者们所做的工作。因此,选择新能源作为研究方向是十分有意义的一件事。另外,新能源多和纳米材料打交道,纳米世界可谓多姿多彩,当通过实验参数的调整赋予材料各种各样精巧的形貌结构(如分级多孔体系、纳米片堆叠而成的玫瑰花、纳米线纵横交联形成的网状织物),会给人一种纳米世界里的建筑师的体验,因而从这个角度说,新能源亦是颇具趣味的研究方向。当然,科研过程绝不是轻松的,多数时候心中构想与实验结果会存在偏差,这个时候还需耐得住寂寞,沉得住气,尝试从各个角度对实验思路和操作进行改进,方能会有好的结果。

新能源方向本质上来说属于材料化学的方向,与偏向集成电路的材料物理方向具有比较大的区别。但是,随着近年来柔性电子器件的发展,将锂离子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等能源存储系统集成在可穿戴的织物上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因此,电子产品集成化、柔性化的发展趋势应该可以说是新能源领域和材料物理领域的一个共同发展方向。

4、为什么会选择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深造呢?在读硕和读博之间又是如何考虑的?

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是清华大学的一个院系,因为地处深圳这样一个改革开放前沿城市,能够更好地依托深圳特有的产业优势,做到产学研的结合。另外,学院主要的方向是学科交叉,共有环境科学与新能源技术,数据科学与信息技术,精准医学与公共健康三个研究中心,其中不乏院士团队,具有很高的科研水平。同时,学院与UCB有着合作项目,学生在研二的时候能够前往UCB进行研究,毕业时同时取得清华大学和UCB的双学位,这也是比较吸引人的一个地方。

于我而言,选择硕士项目而非博士项目主要是想先体验一下研究生的科研强度,在对自身能力和未来发展趋势有了整体、客观的认识之后再决定是否读博,由于学院里政策表示研究生如果想转博士可在研二时申请,因此先读硕再考虑是否读博具有比较大的自主性。所以,我更多的是从自主性角度出发选择硕士项目的。当然,大家还应该从对科研工作的热爱程度、工作意愿的强弱、未来理想的工作对学历的要求等方面在读博与读硕之间做出合理的取舍。

5、如何准备研究生推免夏令营?有什么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吗?在准备夏令营过程中遇到过什么困难吗?

理工类的研究生推免夏令营一般在每年的四月底就开始报名了,报名时间有长有短,短的在五月上旬就结束了,长的可能会一直持续到六月底。准备的过程是比较辛苦的,首先要确认自己可以取得保研资格,这个参照绩点排名和往年的数据就可以大概估计出来。之后就是去各大学校的网站上查询夏令营的有关信息,在目标学校的报名系统上完成预报名,打印报名表格(一般这类表格需要教学系主任的签字和院系盖章,应找好时间,尽早完成),并按照参营资格初审的要求准备简历、成绩单、排名证明、获奖证书、推荐信(一般是两到三封)等材料,这些材料当中,简历可以使用LaTeX软件结合网上的模板自行编辑生成,推荐信需要提前联系好老师,内容也应各有侧重,比如其中一封主讲科研、实验能力,另外的讲课堂、作业表现。在完成材料准备工作后,将之封好,使用指定的快递发给目标院校(有的学校不要求纸质版,只需网上提交扫描件的电子版即可,这种比较方便)。

去年我共收到了北大信院,清华电子,清华伯克利和复旦本材料系四个夏令营的入营通知,清华电子和复旦材料的时间冲突,我为了有保底因而放弃了清华电子。在面试过程中,有的学校是小组讨论模式(如北大信院),主要考察的是专业知识(涉及到材料物理的有集成电路、固体物理相关知识),有的是单人面试,主要结合简历上的东西进行提问。针对后者,有一个小tips可以参考,对于自己了如指掌的经历(不管是科研经历也罢学生工作也好),可以在简历里稍微留下一些不详之处,以引起老师就这些比较含糊的地方进行提问,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6、对于本科阶段的学习有什么样的感想?在本科阶段是否有接触学生工作或参加社团、参加实践,如果有的话,对你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影响?

感想有二:就学习内容而言,我了解到材料包罗万象,从传统的金属、陶瓷、聚合物,到现在大热的半导体,再到各种高精尖的复合材料,这些材料的制备、表征和应用加起来所用到的知识可以说涵盖了理工科的方方面面。就课程而言,材料系的许多课程不像物理系、数学系那样硬核,大多数课程其实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所以相比于物理系同学啃下四大力学而言,材料系的学生应当算是十分轻松的了。

参加社会实践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大一时候领导组员开展“探索垃圾分类的城市、城镇和农村模式——以辽宁大连、上海闵行、宝山和福建上杭为例”的项目实践。第一次参加这样一个旷日持久又内容繁多的实践项目的我,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蕴含的真理又有了进一步的体会和认识:社会实践是将我们头脑中的思维和想法解放出来的过程,这个过程虽然饱含艰辛和汗水,却也充满着破茧成蝶的成就感。

7、对于材料系或者是交叉学科专业的同学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什么看法?

目前,单一学科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解决区域乃至全球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和社会发展问题的需要,学科交叉已经在越来越多的行业里展现出巨大的优势。比如,在智能电网的规划与构建方面,研究人员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电学知识,还需要拥有大数据分析相关的能力。又例如,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开发人员不仅要对先进储能系统有全面深刻的了解,还要了解车辆工程相关的技术。在这些方面,交叉学科专业的同学就具有了先天的优势,因而,未来的高技术行业势必会青睐具有交叉学科素养的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