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风采
喜报!我系研究生鞠顺隆获得复旦大学“学术之星”荣誉称号
发布时间:2023-05-15        浏览次数:222

      复旦大学第十四届“学术之星”各学科终审答辩会分别于427日(医科场)和428日(文社科场和理工科场)圆满结束。经学生自主申请、院系推荐、专家评审,综合各类申报情况,最终从65名候选人中评选出32名“学术之星”称号获得者。我系2018级博士研究生鞠顺隆表现突出,获评“学术之星”。

个人简介

       鞠顺隆,2018级直博生,曾任高年级博士班党支部组织委员、材料科学系研究生会学术部部长。师从余学斌教授,专注于第一性原理计算与储能材料的交叉融合,攻读博士期间,在Science Advances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Energy Storage Materials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共发表学术论文28篇,个人累计被引326次。其中,以第一/共同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8篇,累计影响因子137.055,相关研究成果受科学网新闻、复旦大学新闻等报道。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复旦大学优秀学生和复旦大学优秀团干部等荣誉,并被评为复旦大学 “学术之星”。

Q&A

1. 获得“学术之星”荣誉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临近博士毕业,获得“学术之星”对我来说是一份特别的“毕业礼物”,是对我在整个博士阶段科研工作的认可。同时,参评过程也让我有机会去思考、学习如何更好地呈现研究成果,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锻炼。

2. 你觉得想要获得“学术之星”的称号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可以和师弟师妹们分享一些经验吗?

      想要获得“学术之星”,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是基础,在这方面,我建议师弟师妹们脚踏实地,从一篇篇文献读起,从一个个简单的实验做起,静下心来慢慢攻克科研过程中的难题,扎实地推动自己的研究进度,切不可眼高手低。另外,“酒香也怕巷子深”,我建议师弟师妹们多多重视学术交流与学术成果的展示,让自己的研究成果“走出去”,往往会有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3. 如今的研究志趣是如何确立的?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我现在的研究方向是基于理论计算的储能材料开发。之所以选择这个方向,一方面,储能材料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开发新型储能材料符合国家的战略发展需求;另一方面,我认为科学研究是一场个人好奇心驱使的“游戏”,理论计算的工具可以为我提供一个自由探索的广阔舞台。在我确定研究方向的过程中,我的导师余学斌教授给了我很多有益的建议,帮助我找到了这两个领域的结合点,使我可以顺利开展研究工作。

4. 在你博士期间有什么最难忘的经历吗,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对我来说最难忘的经历是那些“第一次”,第一次用理论计算模拟出材料的性质、第一次做合成实验、第一次做电镜表征、第一次发表论文等等,这些都是我打开科学的大门、体验科研的乐趣的宝贵时刻。

5. 你平时有什么兴趣爱好吗?你会因为繁重的科研工作影响生活安排吗?

      我平时经常会与系里的老师同学们一起打篮球,也一直保持着健身的习惯,有时间我也会拼装模型人偶。此外,我也很喜欢与朋友们一起“浪费时间”,享受和大家一起谈天说地的时光。我认为时间是立体的,只要提高工作效率,做好时间分配,是可以平衡好工作和生活的。

6. 你今后的工作规划还是从事科研相关的工作吗?

      我毕业后计划留校在材料科学系开展博士后研究,继续从事科研相关的工作。

7. 最后,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整个博士生涯,你想说些什么?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百丈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