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活动
为创新党史学习教育形式,响应复旦大学研究生团工委“重走党史历程,定格百年瞬间”的红色摄影创作展览活动,4月24日,材料科学系研究生第五党支部组织开展上海红色之旅,带领支部成员探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
上海作为共产党的红色之源,诞生了许多中国革命史上的“红色第一”,第一个共产党组织、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等,有着强大的红色基因。在本次红色旧址寻访实践活动中,支部成员重走“团中央旧址-《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中国青年》编辑部旧址-《布尔什维克》编辑部旧址”红色路线,接受“沉浸式”的党史学习教育。
u团中央机关旧址
瞻仰伟人光辉历程,弘扬先辈奋斗精神。支部成员在淮海中路567弄6号渔阳里聚集,一起走进了红墙黑瓦的渔阳里6号——团中央旧址。这里是中国共青团的诞生地,也是建党前夕上海共产主义者重要的活动场所之一,是中国共产党重要历史的见证者及发源地。刘少奇、任弼时等一大批杰出的革命家曾在这里学习、工作,一批批先进青年从这里走向革命。支部成员纷纷感慨,成为团员那么多年,却是第一次如此真切、贴近的感受团的历史,感受青年人在历史中的浓浓一笔。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位于南昌路100弄2号的《新青年》编辑部旧址,是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曾在这里出版刊物,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被蔡元培称为“五四”运动时代之急先锋,创世纪地铸就了中国革命的红色起点。在志愿者的讲解下,一件件物品,一幅幅照片,一张张信件报纸以及一段段影片录像带领支部成员重温中国共产党如何在这里起步,如何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如何投身共产主义事业。所有场景仿佛就在眼前,中国革命的火种在这里悠悠燃起。
《中国青年》编辑部旧址
位于延中绿地淡水路66弄4号的一排透着老上海古朴气息的房子便是《中国青年》部旧址,这里诞生了唯一一本延续至今的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办刊物。毛泽东在大革命时期曾在《中国青年》发表他的重要代表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帮助青年们分析社会现状,认清革命形势,鼓舞青年们为中国革命奉献青春。“中国惟一的希望,便是这些还勃勃有生气的青年”。支部成员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年人,唯有坚定理想信念、脚踏实地学习工作,方能承担时代责任和使命。
《布尔什维克》编辑部旧址
《布尔什维克》编辑部旧址位于长宁区愚园路亨昌里的一个不起眼的弄堂。作为中共中央早期机关理论刊物,《布尔什维克》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危急关头创刊,向广大中国人民宣传共产主义精神,传达正确的理论方针,让水深火热中的劳苦大众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有了前进的力量和方向。展馆中部分《布尔什维克》的通讯报道复印件以及编辑部编委会人员的工作生活场景使支部成员受到了很大的触动,大家深感幸福来之不易,应当铭记历史,珍惜当下。
此次采用实地研学的方式进行党史教育,成效显著,营造了浓厚的党史学习氛围,提升了支部成员学习的积极性。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要传承中国共产党员矢志拼搏的革命精神,保持奋斗的热情与活力,立足自身专业,开拓创新,将“小我”融入国家的发展中去!
文稿:代宁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