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真理之甘,寻信仰之源!材料科学系组织教师赴义乌陈望道故居开展实地研学
发布时间:2021-04-01        浏览次数:1234

为贯彻落实学校党史学习教育要求,3月27日,材料科学系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行政教工支部以及海归青年教师,一行16人赴浙江义乌分水塘村参观陈望道故居,重温真理的味道,感受信仰的力量。

走进陈望道老校长当年翻译《共产党宣言》所在的柴房,破旧的墙垣、简陋的书桌、一碗满满的红糖水以及蘸满了墨水的粽子,让各位党员和海归教师真切地感受到了老校长当年工作环境的艰辛,深刻理解了“真理的味道非常甜”这句话的内涵。在宣言展示馆里,一整面墙上印满了《共产党宣言》初译本的全文。志愿者为大家讲解道,全文第一句“有一个怪物,在欧洲徘徊着,这怪物就是共产主义”,单单这一句陈望道先生就琢磨了三天三夜,这让在场的教师无不为老校长字斟句酌的态度和探索真理的精神所触动和敬佩。在望道故居旧里,系党委中心组成员和党员教师们追随着老校长的足迹,品味百年前真理之甘甜,探寻新时代信仰之源泉,牢记总书记所说的“学习运用《共产党宣言》,就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更好增进人民福祉,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此次党史学习之旅,让海归青年教师们感触良多,收获颇丰。

材料物理支部党员、青年研究员王飞:陈望道老校长的故事在复旦已经听过多次,但真正到分水塘的柴房,看到了《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的诞生地,了解了老校长的成长经历和革命生涯,更加感受到他的伟大。从义乌的一个小山村外出求学,留学归来投身救亡图存的伟大运动中。后期专注于教育事业,将毕生精力都投入了复旦的学校工作中,这也让我们这样刚刚回国加入复旦的新教师非常敬佩。老校长的一生都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在100年后的今天,《共产党宣言》里描述的国际社会现象依然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面对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这一代高校教师,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我们要学习老校长的精神,不忘初心,牢记自己的使命,为国家培育人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物理电子支部党员、青年研究员黄海:一百年前,我们的国家风雨飘摇,破败衰落。留学归国的陈望道先生心系国家与民族的未来,为了翻译《共产党宣言》这一伟大的著作,在热闹的春节期间,却住在僻静的柴房,潜心工作。这一精神深深的激励着一百年后的我们。当今的中国繁荣昌盛,物质生活丰富,但为了实现真正的强大,不被别人“卡脖子”,也需要我们青年科技工作者能够坐住冷板凳,潜心研究。虽然探索真理的过程很艰苦,但是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材料化学支部党员、青年研究员赵婕:从陈望道先生的故居和家庭背景介绍可以看出,他及其他的家族可以说处于相对富庶的水平,在这样的一个条件下,有着对广大贫苦人民的同理心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可以说是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楷模。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对于当时的社会可以说是给黑暗的社会投入了一道光,引领中国人民走向繁荣富强。真理的意义是跨越百年的,我觉得它对我个人一个普通的教育者的意义在于,敦促我在很好的完成本职的工作的同时,时刻要肩负起促进教育公平、为社会输送人才的责任。

材料物理支部党员、青年研究员崔继斋:3月底的义乌,正值春阳和煦、玉兰花开的好时节。与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的领导和青年教师一同参观了陈望道老校长的故居,我受到了深深的触动。在这间柴棚里,在幽黄的煤油灯下,一位充满信仰的年轻人曾为了追寻真理、为了中国的光明未来奋笔疾书、夜以继日,甚至不知不觉将墨汁当作红糖吃掉了,只为尽快翻译出《共产党宣言》。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在《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的诞生地,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真理的力量:一百多年前,曾有一批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开启了救国复兴之路。我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认真学习运用《共产党宣言》,用奋斗镌刻青春,高标准完成教学任务;勇往直前,力争实现科研工作上的新突破;向党史致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专职辅导员韩画宇:在分水塘村,讲解员为我们讲述望道先生的革命生涯与成长历程,并带领我们参观柴房旧址,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望道先生当年翻译《共产党宣言》时误吃墨水的故事。尽管已听过多遍,但置身其中依然会受到鼓舞,敬佩之情由心而生。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应学史崇德,德便是大德、便是忠诚、便是赤子之心!今年是建党百年,参观望道故居使我重温入党初心,品尝真理的味道。知来路,明方向,方能致远。

此次义乌之行还走访了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与义乌市政府和当地企业进行座谈,共同探讨人才引进、成果转化、技术支持等产学研合作模式,为支持义乌研究院平台发展、推进海归青年教师科研成果落地、提升企业创新活力奠定了良好基础。

撰稿人:刘琨

供图:刘琨 于瀛 金再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