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聚焦
喜报 | 材料科学系氢能源青年研究团队获评复旦大学青年五四奖章
发布时间:2024-05-14        浏览次数:510

日前,经单位推荐、通讯评审、资格审查、终审答辩等环节,材料科学系氢能源青年研究团队获评第八届复旦大学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氢能源青年研究团队组建于2017年。团队以服务国家“双碳”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对标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瞄准氢能源前沿技术,聚焦氢制取、氢储运和氢应用三大难点开展科研攻关和人才培养。目前共有教学科研人员40名,其中青年教师8人,青年博士后8人,博士生24人,是一支富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高水平青年团队。

团队合影

 

方方教授在青年五四奖章答辩现场

团队教师成员

材料科学系氢能源青年研究团队围绕氢能全链条中氢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这一核心问题,在电解水制氢催化剂、高容量金属储氢材料和系统以及基于金属氢化物的储能应用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团队秉承复旦材料人自立自强、团结拼搏的优良传统,在教学育人、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探索等方面均取得突破,相关成果获国内外同行高度肯定和评价。

坚守立德树人,深化品格砥砺

团队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多年坚守教学一线,承担《新型能源材料》《电子显微分析技术》和《氢能材料与技术》等12门能源和材料相关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承担《电子显微镜操作虚拟仿真实验》《材料微纳加工-聚焦离子束操作虚拟仿真实验》两门虚拟仿真教学改革项目。2019年,团队骨干所在的材料物理教学团队荣获复旦大学“钟扬式”教学团队;2023年,团队成员朱凡主讲的《电子显微分析技术》荣获复旦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

团队承担的教学改革项目已上线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

团队致力于营造卓越的科研育人环境,5年来共指导12名本科生参加FDUROP等学术科创项目,徐鸿彬获复旦大学本科毕业生最高荣誉“毕业生之星”和2019年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阮佳锋、鞠顺隆等2位同学获评校研究生“学术之星”。博士后李和阮佳锋获国家“博新计划”支持,马仲亮博士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和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资助。张潇月同学获碳中和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银奖、职业规划大赛上海市铜奖等。团队培养的学生中,6人获上海市优秀毕业生,7人获国家奖学金,多人毕业后赴华为、比亚迪、宁德时代等重点单位担任技术骨干。

吴仁兵教授指导徐鸿彬团队获评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紧扣国家战略,助推产业升级

团队致力于氢能领域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在领域内处于领先地位。在氢制取方面,发展了“双碳”约束、连续诱导相变等方法,合成了用于电解水制氢的过渡金属基催化剂,实现了全水分解催化剂的低成本规模化制备。在氢储运方面,发展了双功能位点协同催化脱加氢反应的策略,提出了利用太阳能驱动可逆储氢的新概念;研发了基于低成本高密度储氢材料的高安全大容量固态储氢系统,构建“储--连”高效调控新技术,实现了分布式和可移动式的氢能源供给。在氢应用方面,一方面拓展了氢化物在离子电池中和高能燃料中的应用。通过碘离子掺杂和空间限域等方法大幅降低了硼氢化物电解质的工作温度,改善了硼氢化物的导锂稳定性和正极兼容性。另一方面,研制了复旦系列硼氢高能燃料,解决了传统燃料能量密度低、难点火问题。

方方教授在指导学生做实验

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团队近5年共承担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青年科学家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项目1项,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1人;在ScienceNat. Sustain.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等国际顶尖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50%论文影响因子大于10;申请专利44项,授权12项。研究成果获Science Daily、科技日报、新华网等国内外知名媒体报道,团队教师吴仁兵、王飞等人多次入选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和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从复旦启航,在复旦成长,伴复旦腾飞,氢能源青年研究团队将再接再厉,坚守立德树人初心,担当科研强国使命,在氢能源全链条领域为人才培养、科技进步、产业发展、国家战略贡献智慧和力量。材料科学系师生也将以氢能源青年研究团队为榜样,为“第一个复旦”目标砥砺奋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挺膺担当。

组稿和供图:氢能源青年研究团队